電渦流傳感器前置器的非線性補償主要通過軟件算法實現,尤其是基于人工神經網絡(如 RBF 網絡)的補償方法,其核心原理、實現方式及優勢如下:
電渦流傳感器的輸出特性受檢測原理和環境參數影響,呈現顯著非線性:
互感變化非線性:被測體與探頭間的互感隨距離增大而減小,且變化速率不恒定,導致探頭線圈的電阻和感抗值隨檢測距離非線性變化。
環境參數干擾:溫度、濕度等環境因素會引起電子器件漂移,進一步加劇輸出與真實值之間的非線性誤差。
前置器通過串聯補償環節,將傳感器輸出信號轉換為與被測物理量成線性關系的信號。其數學表達為:
設傳感器輸入為 x,輸出為 u,且 u=f(x) 為非線性關系。若在傳感器后串聯補償環節,使補償環節輸出 y=g(u)=Kx(K 為比例系數),則實現了非線性補償。此時,補償環節的函數 g 需為傳感器特性函數 f 的反函數(或近似反函數),即 g≈f?1。
由于傳感器特性函數 f 復雜且難以用數學公式精確描述,前置器通常采用人工神經網絡(如 RBF 網絡)自動學習并逼近 f?1,實現非線性補償。具體步驟如下:
數據采集與預處理:
通過實驗測試獲取傳感器在不同輸入(如位移)下的輸出數據集 ,并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,消除量綱影響。
RBF 網絡建模:
網絡結構:采用 1-14-1 結構(1 個輸入層節點、14 個隱層節點、1 個輸出層節點),隱層節點使用高斯函數作為激活函數,輸出層節點使用線性函數。
參數訓練:以歸一化后的輸出數據 ui 作為輸入樣本,對應的輸入數據 xi 作為目標樣本,訓練 RBF 網絡。通過調整網絡權值,使網絡輸出 yi 逼近真實輸入 xi。
補償實現:
將訓練好的 RBF 網絡嵌入前置器中,實時處理傳感器輸出信號 u。網絡輸出 y=g(u) 即為補償后的線性化信號,可直接用于顯示或后續控制。
四、RBF 網絡補償法的優勢
高精度逼近:
RBF 網絡具有強大的非線性映射能力,可精確逼近傳感器特性函數 f 的反函數 f?1,補償后相對誤差通常小于 0.5%,顯著優于傳統方法(如多項式擬合法)。
強魯棒性:
對環境參數變化(如溫度漂移)具有較強適應性,能在復雜工況下保持穩定補償性能。
在線軟補償能力:
無需額外硬件電路,通過軟件算法實現補償,降低成本且易于升級維護。
快速訓練與實時性:
相比 BP 神經網絡,RBF 網絡訓練速度更快,適合實時補償需求。